佛教全文视频大全(佛教讲经说法视频大全)
【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1-24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上一节课讲了净土宗的具体宗教实践——礼忏,祂的方法叫“六时礼忏法”。而“六时礼忏法”,祂是分程度和层次的,这个程度和层次的考核标准叫:三层三品。
什么叫三层三品呢?忏悔,祂是要分深浅程度的,对吧,你有浅忏悔、深忏悔。你想你…...你肯定很多罪,你不可能一次都交代了,你先交代一点……再交代一点……最后全交代,对吧。这就是深浅层次。
深浅层次,分为——要、略、广,三个层次。大家听这个词就懂了。
要——要点的“要”……就是你第一个层次,你先要忏悔你的要点,对吧。
第二个层次——略。略,简略的“略”,对吧,那你简略地忏悔一下你吧。
第三个——广。广泛……对!广泛地忏……
所以你看,祂这个忏悔深浅层次,叫:要、略、广。要点、简略、广泛——这就是忏悔的三个层次,这叫:深浅层次。
那,还有一个呢?考核标准……这叫三层……还有一个程度呢?叫:三品。什么叫三品?就是——你忏悔的真诚度分为三品。呐,简单啦:上品、中品、下品。
大家听懂了吗?就是……“六时忏悔法”的忏悔——两个考核标准:一个考核标准,叫“忏悔深浅度”;一个考核标准,叫“忏悔真诚度”。这两个,就是你的忏悔考核标准。
忏悔的“要、略、广”,祂也是层层递进的,你听这个词就是层层递进的,对吧。祂是这么分的,就是——你交代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这有点儿像你用WORD写论文,上来先要有摘要词——你先确定,你要忏悔哪几个要点;然后呢,再给这个要点,每一个做一个简说;最后是全文。而且,这个忏悔啊,祂还不是在一个时间段里忏悔——“六时忏悔”不是在一个时间里忏悔。
开始忏悔……就是一开始,日没时,上节课说——下午四点开始一天的“六时礼忏”,下午四点到八点这个阶段你就要做的是“要忏悔”,就……你要忏悔了,最重要,忏悔点儿“要点”。这个阶段,要唱诵“十句偈”。
然后呢,中间隔四个小时,不是立刻就作“略忏悔”啊。到中夜,中夜是什么?就是晚上十二点到凌晨四点。中夜了,时候,这个时候,那忏悔的程度要深一些,叫:“略忏悔”。“略忏悔”呢,是有仪式的,不是你就……叨叨叨……说你自己那点儿罪,这个忏悔分五种宗教仪式: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那,这个太宗教了,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那最后,覆盖程度最广——就是“广忏悔”。所谓“广忏悔”,那就不光要忏悔你自己啦——佛、法、僧,以及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种种罪业,只要你想得到的,对吧!这个……小教堂搁不下的,你都忏!忏悔吧。这就是“要、略、广”——三层忏悔程度。
还有呢,“上、中、下”三品。三品,就比较简单啦,就看你忏悔的真诚度啦,对吧。怎么分呢?怎么分,你就真诚了呢?忏悔之心一起,立即不取造罪之念,是为上品。就是——你说“我决定忏悔”,忏悔之心一起,我就不再有造罪的念头——上品!一点就透。
隔时——忏悔之心起,隔时不取念者,中品。就是——忏悔之心起了,但你现在还有恶念,但隔一段时间……刚才说,要忏悔,每次都隔四个小时嘛。隔时,实际就是隔了这个“日中时”——隔了四个小时。隔时不取念者为中品……四个小时以后你才醒悟,中品。
还有呢,下品呢,下品叫“隔日不取念者为下品”——今天你忏悔了,明天你才反应过来。
呐,就是忏悔之心一起就止恶的,上品;过一会想明白的,中品;隔了一天再想明白的,下品。简单吧!那一直没想明白的呢?啊……那没有品——就是,你压根儿你不叫忏悔,你这叫明知故犯,你就不要忏悔啦。
善导大师,他在《往生礼赞偈》里说:此等三品虽有差别......但是呢——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忏……不问久近,所有重障……但能真心彻道者……顿皆灭尽【原文:此等三品,虽有差别,即是久种解脱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忏,即能彻法彻髓。能如此忏者,不问久近,所有重障,顿皆灭尽】。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虽然忏悔分品,但是我们净土宗是敬法重人的,只要你心理还知道有“怕”这个字,你知道敬法、你知道重人……说难听点儿,你能看重自己还是个人,小罪你就忏悔,不管时间、不问久近……就是说,你不管是今天想明白了,还是明天想明白了,只要你能想明白,只要你能真心的忏悔,所有的罪——顿皆灭尽。实际上呢,就我们说,什么叫慈悲情怀?鼓励的就是你——只要真心忏悔就好!都不怕时间,只要你能忏悔就能灭罪!对吧,这叫……“净土慈悲”——不管什么“品”的悔罪,都给你机会灭罪。
呐,转经、礼忏、往生之法——这是宗教行仪三部分吧,转经、礼忏我们就讲完了。“六时礼忏”讲完了;“转经行道”讲完了;第三个,就是“往生之法”。
“能不能往生”这件事儿,当年,道绰大师是问过善导的——因为善导定中见佛啦,道绰问善导大师,说:我到底能不能……八十二问二十八的——八十二岁的高僧问二十八岁的高僧,说:我能不能往生净土?当时,善导出的主意是说,找一朵莲花,不搁水,搁在供桌上,七日不枯必得往生。结果,那朵莲花就是七日没枯。啊……最后,道绰大师往生啦。
为什么善导有这个能力呢?因为善导曾经定中见佛。就是……你在禅定中,“念佛三昧”中就已经见到佛了,对吧。“能不能往生”这件事情,那,你直接问佛不就完了嘛,对吧!而且,你都见到佛了,那你就不用问,你肯定能往生!你都有这个水平了……你都见到佛了,你还问什么?
善导大师,他的这个“往生之法”就记录在他《行仪卷》的第三本儿中——《般舟赞》。般舟,就是“佛现前立”的意思。那,你见到佛了,你肯定能往生了嘛,所以这就叫:般舟三昧往生之法。就是——转经、行道、六时礼忏,最后,般舟三昧往生之法,这就是净土宗教行仪。
善导大师,他的这个“般舟三昧往生之法”从哪儿来的呢?前面课里说过啊,他不是通过“三经一论”入的净土,他不像昙鸾大师……他是通过《法华经》入的净土。前课里还说过,后世高僧,依法华入净土的很多,对吧——净土十三祖,七祖来自于天台。善导大师,他的学脉也属于天台宗。所以,般舟三昧往生之法,就是……净土的往生之法,实际是依据天台宗的“常行三昧”所起。什么叫“常行三昧”呢?就是那个——绕着佛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常常行,一直走……就是“常行三昧”。依据《般舟三昧经》,七天到九十天中…..大家记住啊,最多的有三年的……七天到九十天中,旋转绕行念佛,在佛堂里,等待佛现前立。
在这个过程里呢,修行的时候——第一,你肯定要闲居独处,对吧,吃呢,你不能吃太好……吃乞食,啊……就简单饭,要饭也不至于,但是简单饭;不受别请,就是——你在行“般舟三昧往生之法”的时候,要杜绝一切外事杂事,什么事都不能去;然后,严饰道场,就是——你这个佛堂要、要庄严,严饰……各种…...“严饰”,就是好好装饰一下,提供各种鲜花佳果供佛,同时要清净沐浴、安静其身。
在修行的过程里呢,你就绕着阿弥陀佛步行;然后呢,绕着阿弥陀佛步行,口念“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想念阿弥陀佛。什么意思?绕着阿弥陀佛走、嘴里念着、心里想着,除了吃饭,不能休息。这叫什么?——身体走着、嘴里念着、心里想着……这三点在佛教里——身体,身;嘴里念着,口;心里想着,意……这种修行方法,在佛教里叫:身、口、意“三业相应”。懂了吧!身体绕、嘴里念、心里想,“三业相应”的这种修持方式,在净土宗教,叫:三业无间,也叫:常行道。只要“三业无间”,根据《般舟赞》,你就能见“佛现前立”!没见着怎么办?继续!肯定能见上……刚才说最多三年,有见到的。
这样,转经、礼忏,往生之法——净土,善导大师净土学说的第三部分就讲完了。“楷定书”、“学说”、“宗教观念”——安心、起行、作业,“行仪卷”学说是“宗教观念”下指导的仪轨——转经、礼忏、往生之法。齐了……齐了!
额外……课里开始说,多出一本来,对吧?“行仪卷”是四本:转经、礼忏、往生之法,这都有了,那,还多一本出来。多一本什么呢?多一本出来,最后一本叫:《观念法门》。这本书呢,实际是念佛理论的一个延续。课里说过啊,念佛——三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称名念佛。净土宗一直推的都是“称名念佛”,但是,啊……实相念佛这事不提了,那百万里无一的高手我们不去见了,但是,大部分高僧都愿意修这个“观想念佛”,并且,净土宗“三经一论”里,这本《观无量寿经》,那就是“观想念佛”的书嘛……善导抽出来的就是这本经嘛,对吧?净土宗从来没有不承认过“观想念佛”,只是几位创教宗师说啊——大家真的没有这个资质,不提倡老百姓修……但是,不是不能修,而且,净土宗也不是不会。
观念法门,就是“观想念佛”的法门。观念……观念,一听就知道:“观”和“念”。其实,祂就是两部分——观佛法门和念佛法门。那,“观佛法门”是什么呢?那就是讲——如何观想,观想阿弥陀佛的样子、身像;阿弥陀佛的国土,庄严……对吧。前课里说了……依正庄严!我们在开始讲过——阿弥陀佛国土依正庄严。“念佛法门”呢——这个“念佛法门”就不是前课里说的“称名念佛”啦,这个就是……宗教色彩很重的一个啦,就是……入三昧道场的行相……五缘俱得……这就不属于我能讲的部分,大家听一下就过去了。
至此,《行仪卷》四本儿,我们说完了;善导大师,我们就介绍完了……彻底介绍完了。可以说,作为净土宗的学说部分,那以后也不多了——净土宗的学说,就基本就算打完了。“净土宗史”的主体部分,大块儿也结束了……就是——昙鸾、道绰、善导,这三个一谈完,净土宗的大块儿就结束了,后面的,大部分都是净土修持者。最后有点理论贡献的就是——永明延寿,净土三流以后,就剩永明延寿了。后面,净土宗的历史,主要就是“净土三流”和“万宗归净”。
在中国净土宗的发展史上呢,三祖善导,可以说啊,跟他师父道绰一样,承上启下,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和净土宗的里程碑——不光是净土宗里程碑,他也是中国佛教的里程碑。净土三祖——善导,或者说,按净土十三祖排名——二祖善导,在净土宗的地位,就相当于禅宗的六祖慧能,两人基本是等同的这个地位。因为他们都是要大规模开始向群众中传教的起点,也是后代分派……也从他们开始——善导之后立刻就分为三流:少康流、慧远流、慈愍流;那,禅宗六祖慧能也一样,就他开始:南宗、北宗……禅宗。
初祖昙鸾、二祖道绰、三祖善导,他们的历史贡献,或者说,他们对佛教的贡献,用“大佛学史观”的角度看,就叫作:净土中国化。印度的佛教净土学说是起源于南印度的,净土在……净土思想在印度的本土是非常简单的,很简陋的……就没成长起来,萌了个芽直接就过来了。到了中国,经过“三祖”的努力,发源于南印度的净土学说,就在中国这块宗教土壤特别贫瘠的土地上长大了。
净土教,或者说净土宗,为我们后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宗教系统,这话什么意思?这是完整的宗教系统,就是我们说的:有学说、有诀疑、有修持、有理论、有实践。中国很多宗教的......就是……有很多啊,我们说是宗教,其实都属于半宗教。净土宗在佛教里是一个完整的宗教系统,佛教里有的宗派,它都是不完整的,如果没有净土宗它就是不完整的宗教,它甚至不能称之为一个“教”。净土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终极的、人类…...就是中国人终极的、可以期待的美好世界,就是……一个美妙安静的西方净土。
宗教,它是为了抚平人类的恐惧,解释注定要到来的死亡而创造出来的。你不需要,你可以不相信;你不相信,也不证明它没有,最多只能证明它对你没有,对吧——你不相信,只能证明它对你没有。就好像你不需要天堂,天堂也不需要你,净土亦然。但是,有人需要,有人相信。而且,两千年来,总是有人相信。这就是为什么“信”是“宗教四框架”中“神学”的基础。所以,净土的理论对与不对,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祂没有争论的基础。
净土信仰从哲学上看,祂涉及到对于人类终极关怀的问题——自文明诞生以来,终极关怀这件事情,是每一个文明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个部分,就不能称之为文明。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的一个悲剧,佛教提供了两条道路:一条是打断生死的涅槃;除此之外,祂又提供了一套“往生安乐”的西方净土。两套系统——涅槃系统和净土系统。
生命是有种种的不足和痛苦的,但是人类,是必须有期望和期待的。其实,不光是终极关怀这方面,净土具有很大的价值,即使从现实意义出发,净土教也有其可取之处。因为,与净土理想所相对应的是什么呢?是痛苦不堪的地狱,对吧,我们前面讲过,出门——左手天堂,右手地狱,你自己选吧。对于地狱痛苦的恐惧,祂在社会的净化方面、在人性的去恶向善方面……可以说啊,基督教也好……啊,伊斯兰教就不谈了,祂都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佛教的教派里……就,宗派里,后世,有一个趋向,把禅宗抬地很高,把净土宗贬地很低,往往……这是对净土宗的误解啊,这个误解由来已久,不是今天开始的,尤其是在知识分子阶层里,这种抬高禅宗贬低净土的这个倾向由来已久。这里有自身的原因、有历史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不是几句话、几课能简单说清楚的,这个原因都够写两个博士论文的。我们这里重讲一遍净土宗的历史,和净土宗三代创宗大师的学说,是希望他们不舍众生的情怀不要被后世所忘记。
每个人都是罪人……每个人都有生活里的无奈和被迫——不是你想,无奈……被迫……每个人都有无法弥补的人生遗憾,唯一可惜的是你不能再来一次。每个人都不愿意带着今生的“罪”和“遗憾”离开……当然,也许有人愿意,至少,大部分人应该是不愿意带着今生的的“遗憾”和“罪”离开——大部分人是需要最后的安慰的。
并州昙鸾、西河道绰、光明善导,净土宗三代创教宗师都提出了一个概念——净土,为凡夫所摄,不为圣人所摄。这是什么?这是为所有人敞开了道路。而且,你们可以带着今生的罪业,带业往生到净土的大门。这样,让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善恶凡夫,都有重生一生的机会——只要你真心忏悔了。这无论对现世,还是对来世,都有很大的价值——道德上的、伦理上的。可以说,中国佛教的净土宗,就是中国版的天堂;净土宗就是中国版的基督教!这从昙鸾创教的初心,到道绰立教的理论,最后到善导修持忏悔的方法,始终都贯穿着我们说的佛教的两个大乘精神——对众生的“慈悲”和“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