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北生活视角网 >> 滚动热词 >> 文章正文

体内血压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血压高)

发布于:2021-08-07 被浏览:1359次


第二章 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一节 高血压的病因

目前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还不太清楚,此种情况多见于原发性的高血压,也是我们常说的高血压,另一种往往是继发于某些疾病,多是某种疾病的表现,病因较明确,治疗上主要是控制原发病,但对于原发性的高血压病究其病因临床上研究的也比较多,但目前进展不大,主要考虑于以下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本病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为多基因遗传病,多个遗传因子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血压,在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最终导致血压升高;约7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遗传因素,同一家族中高血压患者常集中出现。国内调查发现与无高血压家族史的比较,双亲一方有高血压者,患病率比无有高血压家族史者高1.5倍,双亲均有高血压病者其发病率高达2-3倍;本病患者亲生子女与收养子女虽因生活环境相同,但前者发病率高于后者。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或家族史且目前血压正常者其血管中均有跨膜电解质紊乱,其血清中有一种激素样物质,可抑制钠离子或钾离子—ATP酶的活性,以至于钠、钾泵功能降低,导致细胞内钠离子、钙离子浓度升高,动脉壁上血管平滑肌收缩加强,肾上腺素受体密度增加,血管反应性增强;这些均有助于血压升高。近年来对高血压基因的研究报道很多,但无突破性进展。

二;精神因素(社会心理应激);精神因素(社会心理应激)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长期从事紧张劳动如司机、会计、电报员,长期或反复较明显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失眠等情绪变化;应急生活事件如父母早亡、失恋、丧偶、致病、致残、家庭破裂、失业及其他的突发性刺激性事件等其高血压的发病率较正常人均较高。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应激可改变体内激素水平,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舒缩血管中枢以缩血管冲动占优势,导致血压升高。

三;饮食因素;大量实验证明饮食因素可以直接的影响血压的变化,尤其高钠饮食,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钠的代谢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日均摄盐量高的人群,其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盐饮食者。我国高血压病患者的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而人群日均摄盐量北方地区平均为12-15克甚至更高,而南方地区为8-10克,在国际上日本本土的日本人中高血压的发生率高,其摄盐量也较高;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其几乎无高血压的发生,其摄盐量也很少;钾可促进排钠,大量饮食水果及蔬菜可以增加钾的摄入,可以保护动脉不受钠离子的不良作用的影响,因此多食蔬菜及水果有利于缓解血压;高蛋白饮食属于升压因素,动物蛋白及植物蛋白均能升压,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或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较高也属于升压因素;大量的饮酒也可以使血压升高,多以收缩压为主。因此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缓解高血压并能够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四;体重因素;体重指数用来表示肥胖的程度,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平方米)正常值为20---24,腰围反应向心性肥胖,向心性肥胖者易患高血压,腹型肥胖症易患高血压。

五;药物因素;药物性因素也可以直接影响血压的变化,但多数随药物的停用而缓解,常用的药物有雌激素类、糖皮质激素类、拟交感神经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口服避孕药物等,其导致的血压升高多为轻度,如口服避孕药物其发生率及程度多与服用的长短有关系,口服者多为轻度,随药物的停用可以自行恢复。

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HS),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指睡眠期间反复发作呼吸暂停,有中枢性和周围型之分,后者又称阻塞性,主要为上呼吸道尤其是鼻咽部狭窄,致气道不畅引起,多见于肥胖及短颈人群。

七;疾病因素,此种情况占高血压总发病数的10%左右,又称继发性高血压,多为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其中较多数为肾脏疾病,包括肾实质性病变、肾血管病变及身周围性病变;其次为内分泌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垂体后叶功能亢进症、甲亢及甲低、甲旁亢、类癌、及绝经期综合症;另还有其他基病可以引起血管病变、主动脉狭窄、多发性大大动脉炎、妊娠及引起颅内压升高的疾病如脑外伤、脑瘤及脑炎等。这些原因随较少,但临床上还需重视,其治疗上主要控制原发病,否则单纯降压往往效果不佳。

除此之外,对于高血压的病因还有诸如吸烟、缺少体育活动、微量元素的缺乏等影响。总之,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因素是复杂的,他可能在一定的内环境如遗传缺陷、神经类型或内分泌特点的基础上加以一定的外因如精神、神经因素、环境因素等使正常的血压失代偿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