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北生活视角网 >> 社会 >> 文章正文

为山区儿童织围巾|感谢这些热心的志愿者

发布于:2020-12-11 被浏览:3131次

钱江晚报小时记者黄鹂通讯员赵岳

“你买的线不行。戴围巾太辛苦了。”

“这条线有点粗。做一条长围巾要花很多钱,半斤也拿不到。”

“这条线应该是钩编的。哪个志愿者会钩针?”

“我想问一下,我家里有成品和织围巾。成品可以捐吗?”

“我们蚕园小区,有个老人捐了十斤羊毛,想捐,但是我们小区也有很有本事的大妈可以自己织围巾。能不能直接让小区的大妈织好再发成品?”

“亲爱的,我们织造组拿走了20条围巾,还能多打10顶帽子。你的台词什么时候来?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线练,就等你的线。”

……

12月初一,阿里每天与钱江晚报联手,发起大规模暖冬公益活动。借你熟练的手,织一条围巾,让山区的孩子冬天能越来越暖和。

活动开始十天后,我们的感情从未停止。从一开始“炒”志愿者的报名,到每天志愿者的互动,感谢志愿者教我们买对羊毛,推荐合适的网店,为我们选择款式,编织“样品”。连记者买错的羊毛都被拿走了,因为换个颜色或者做手套帽子还是可以用的。

一万个感谢不足以表达记者内心的感受。

图片:SDIC紫荆苑老年健康公寓的老人正在帮着戴围巾。

1]让我们先报告活动的进展

10, 20, 50, 60, 100, 200 .志愿者带走的编织围巾数量逐渐增多。现在记者心里有底了。元旦过后,他可以把大家的想法带给孩子们。

记者还应该解释一下志愿者经常问的两件事。

一些志愿者一直在问“队伍来了吗?”。

行,还在路上。记者买了几种样线,因为不适合做围巾。他们已被重新购买,并仍在路上。

有注册读者会问:为什么有的志愿者接了线,我们却没接到电话?

真心回答:在小时新闻APP留言或者在96068手机留言,属于群注册,第一轮通话已联系。对于能织10条以上围巾的团队,我们直接问了大家的地址,用快递把原材料送回家,没有人拿。

一些志愿者得到了线索,因为他们住在报社附近。记者让他们帮忙看看他们买的样品线是否适合戴围巾。

这些能干的婆婆阿姨摇摇头,直接拿走了手里所有的样线。1公斤,3公斤,5公斤.让我们把它设计出来,看看我们是否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有问题的行。

2]每个人都可以帮忙,一万个感谢说不出口。

接下来,记者会发一封感谢信:

首先感谢读者为我们捐赠羊毛。

比如住在城北的80岁的龚阿姨,一大早就把家里的线送到了钱保读者服务中心。两大包线后,老人独自走进门:“黄啸,你说志愿者中午会来接线。吃完早饭坐了一个小时的车,赶紧送过去。他们下午就可以把它拿走。”

比如70多岁的沈阿依,已经不能像年轻时那样给家里织毛衣了。所有藏在她家里的羊毛都被整理出来,送到钱江晚报。沈阿义说:“当年工资35元一个月,羊毛48元一斤。湖滨路上的小吕宋进进出出好多次,他用牙齿买来的,一直舍不得用。”其实我本来是想送给小姐姐的,但是看到慈善活动需要羊毛,她就直接送到了“交心”活动。她说:“孩子们更需要这些羊毛。”

捐毛线的读者很多,在这里都说谢谢。

这些读者捐赠的羊毛虽然粗细、材质不同,但大部分都被有技术、有耐心的志愿者拿走了。志愿者说:“根据羊毛的不同情况,我们处理好,设计不同的款式。请放心,好心人捐毛线。”

图片:志愿者看捐赠的羊毛,讨论这个适合做围巾,这个可以用来配色。

第二,感谢前来帮忙的志愿者。

第一个来帮忙的志愿者是严金华阿姨,报名参加活动的人是她儿子,因为她妈妈一直是个技术工人,她妈妈把她所有的衣服从小到大都是针织的,她儿子说这样的活动不能错过她。

颜阿姨真的给了力量。她帮记者看样线的时候,当场直接弹了五六句,摇摇头:“这行不行。围巾太难用了。”然后给记者推荐了一条自用线,连常用的网店一起投稿。最后我又拿走了另外一种不适合初学者,太薄的羊毛。“两打,我看看什么样的图案好看,然后告诉你一条围巾需要多少羊毛。”

两天后,微信上的图片来了。严阿姨说:“我试过好几种招数,这个最合适。半斤用一针,起针38针。还有一只猫爪在尝试。”

开始参加活动的许勤阿姨也发了一个样本:“上次在钱江晚报看到你有个活动,‘钱如锦’。我觉得这个祝福很适合孩子,也很贴近活动。我专门设计了一条围巾。白色的围巾清爽,织出两个小橘子,才是美好的未来。”很有想法的徐阿姨也说:橙色是阿里巴巴logo的颜色,是整点新闻的颜色。这条围巾也悄悄隐藏了我们的组织者。

来自徐琴阿姨所在的江干区钱江花园小区的一个强有力的消息:小区动员了区内有技术的阿姨们参加“针扎心”活动,大家都很努力的为孩子们捐了60条左右的围巾。

还有,感谢最大的志愿者团队。

特别感谢萧山SDIC紫荆花园健康公寓的老人,这是目前最大的志愿者团队。院长史说,“听说是送给有需要的孩子的礼物,而且老人都很活跃。短短两天,就有60多位老人和20多位工作人员参加了,还有老人报名。”

一些老人停止了平时的娱乐活动,专注于编织围巾。"和李月梅阿姨一样,我早上7点开始工作."

许多对针织一无所知的员工也加入了提供温暖的团队。“我们小姑娘和老人编织,大家交流多了。感觉三观一致,很有爱心。”

看老人织的图。是不是特别暖和?

图片:志愿者和正在编织的成品。

还剩下很多感谢,记者小声说:没有这些可爱的、热情的、有技术的志愿者,活动会在一个对羊毛一无所知的人手中崩溃。

标签: 毛线 志愿者 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