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放过一户多人 四川德阳减贫17.94万人
封面记者王祥龙照片报道
2020年是决战之年。12月21日冬至节当天下午,四川省德阳演艺中心举行大型全媒体直播活动《榜样的力量》,向为脱贫而奋斗的人们致敬。
100多公里外,德阳市中江县仓山镇水厂首次试水成功。春节前,曾经担负脱贫任务最重的德阳近8万居民的用水标准将得到提高。这里的人们也将告别地下苦涩的咸水。
干旱年份,部分仓山镇居民的饮水靠政府运送
封面记者从德阳市扶贫开发局了解到,德阳已经完成了精准扶贫任务,没有少一户一人。按照现在的标准,德阳减少贫困8.14万户,减少贫困人口17.94万人,绝对贫困完全消除。
饮水住房 基础保障
要脱贫,最基本的是保证穷人“两保三保”。中江县地处丘陵地带,人口138万,是德阳市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也成为德阳市脱贫致富的主战场。保障贫困人口的饮水和住房安全成为中江脱贫的重点。
苍山镇位于长江以南,是地下10多米的微咸水。中江县水利局副局长吴建明说:“在干旱缺水的年份,普通人的生活用水仍然需要消防车。”
中江海拔最高的——兴隆镇苏坝村老牛坡的居民同样困扰。“天气干燥的时候,每天从山上挑一车水到沟里要一个多小时。水很尴尬,挑回家就要澄清。”行医40多年的乡村医生王明成记得,因为井里有一只虫子,他的另一份工作是每月给村里所有的井消毒一次。
老牛坡饮水工程建成投用
老牛坡饮用水工程、苍山水厂扩建、白果乡高级池建设……德阳市扶贫开发局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德阳市已建成供水工程9635个,解决了3.45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用水问题。
2020年临近尾声,几乎天府四川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腊肠腊肉等年货。59岁的邓金红(音译)也不例外,他住在苍山镇湘潭村的“白宅”里。已经脱离贫困的邓金红(音)还在小洋楼二楼的新家挂着老房子的照片,“比以前的土坯房好一千倍。”
“白寨人家”村民聚居点
德阳市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德阳已建成异地扶贫搬迁房屋6233套,按时搬迁1.29万人。同时,1.2万户贫困家庭完成危房改造,5.58万贫困人口通过“五改三建”实现住房功能匹配,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教育医疗 一个不少
再穷,教育也不能差。2015年推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赋予了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要实现这一使命,就必须“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中江县常年有48万多农民工,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其中很多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提高中江县南部地区的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学校之间的结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帮助手段。封面记者了解到,德阳教育学院、德阳电教博物馆和市直属12所中小学与帮扶学校形成了一对一的配对关系。教育和扶贫工作,如送教育到sc
记者从德阳市教育局了解到,教育补贴政策已使德阳市9875名贫困家庭学生辍学。同时,像绵竹市建南街考上研究生的龙大羽这样的贫困生,也不是因为穷而不能上学。
统计显示,四川省因病致贫率为48%,德阳市为40%,疾病已成为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一条“健康的防线”对脱贫很重要。
德阳市泾阳区小泉镇李朗村的张贤全当了50多年的乡村医生。他还有——名家庭医生的另一个身份,他的重要职责之一是管理贫困家庭的状况。贫困户一旦有需求,也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张贤全这样的专属家庭医生。
德阳市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县,对贫困人口住院治疗全面实行先付费后治疗的政策。同时,贫困人口被纳入医疗保险的比例和个人缴费的财政支付比例都是100%。此外,贫困户还与家庭医生实现了“一对一”的合同服务。穷人就医实现综合保障。
改造后的罗江区福和希望小学微机室
旌阳区的家庭医生到贫困户家中出诊
在解决贫困人口“两保三保”的同时,如何让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成为脱贫的关键。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因此,德阳市千方百计通过就业使至少一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实现稳定的收入增长。
徐守超在德阳绵竹年画村的母子相继患尿毒症,这个家庭因病致贫。在扶贫干部“邱伯伯”的帮助下,徐守超不仅享受到了医保全覆盖的政策,还在年画村景区管委会的公益岗位上任职。另外,徐守超在培训班里学会了制作年画的手艺,让他又多了一份收入。
产业带动 就业增收
和徐守超一样,德阳有一万四千多名贫困劳动者走上了公益性岗位。自实施技能培训脱贫以来,德阳已免费培训贫困劳动力1.03万人。
德阳广汉市金玉镇的贫困户蒋先军,靠训练改变了命运。2016年,艾嘉农业转移到当地土地,准备推进农业产业化种植,并在村里举办农民夜校。在培训中,蒋先军学习了农业种植技术,产业规模深入发展。
在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帮助下,蒋先军做出了——包的大胆决策。五年间,他转让的土地从100亩增加到200亩。蒋先军说,他已经投资了几百万。现在,他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支付了购买农业机械的费用。今年总收入有望达到40多万元。
工业扶贫,德阳创新的途径很多。是蒋先军,一个被大型农业企业催化的“粮食大种植者”,更多的是被工业带动就业的王小云人。2014年,王小云被评为贫困家庭,因为她帮助亲戚拆除房屋,伤了腰,失去了工作能力。
徐守超通过培训学会了年画制作手艺
“腰伤基本痊愈后,我也上班很多次了,别人都不要我了。”王小云说,最终是什邡发展了雪茄业,雪茄镇为自己提供了最合适的工作。在家工作、收入稳定的王小云一直渴望攒够钱在什邡市买房。
德阳市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德阳市建设了12个国家就业扶贫基地、114个市级就业扶贫基地、144个扶贫工业园区、18个扶贫车间、143个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带动6.4万贫困人口就业,基本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什邡市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很多没有条件的贫困户,除了外出就业、增加收入外,还选择在家里种植废弃的土地,发展水产养殖。德阳市洛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的准扶贫户杨廷俊就是其中之一。在村干部的帮助和鼓励下,他把养兔的规模扩大到了几千只。
2020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的肺炎疫情蔓延至德阳。“当时很困难,活畜市场关闭了。腊月快半个月了,一个都卖不出去。”杨廷俊回忆说,当时一天要养500块钱,兔子长大了,反而要降价,这让他忍无可忍。
疫情导致销售渠道中断。在访问期间,洛江区住建局驻万佛村第一书记谢宏伟发现,杨廷俊并不是唯一一个遭受这一问题的贫困家庭。第一秘书开始尝试现场带货。他没想到的是,洛江朋友圈里有爱心的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朋友都成了客户,贫困户的农副产品在网上开辟了市场。杨廷俊的兔子一度供不应求。
消费促进 增强信心
罗江区扶贫局副局长王婷表示,罗江区“以买代扶”的常态化形式,既满足了单位和个人的需求,又帮助贫困户解决了销售问题,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但这种“以购代扶”的模式在德阳各区县的消费扶贫中并不少见。
今年6月,全省首家市级消费扶贫生活博物馆在德阳开幕。德阳带有“四川扶贫”公益标志的农副产品可以在这里展示销售,贫困户的农副产品可以通过合作社和公司进入消费扶贫生活博物馆。“与市场相比,这里的产品打九折。这不仅能解决农民的销售问题,还能让市民受益,吸引更多的人通过消费参与扶贫。”馆长李春华说。
值得一提的是,德阳除了完成自己的脱贫任务外,还帮助阿坝州和凉山州。位于泾阳区的德阳藏族彝族春天生命博物馆,允许阿坝牦牛肉干、会理丑苹果等特产直接与德阳市民见面。藏彝春活馆也成为全省“造血”援助的典范,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工业扶贫典型案例。
德阳消费扶贫生活馆内云集了德阳各区县的“四川扶贫”标识农副产品
记者从德阳市扶贫开发局了解到,在目前的标准下,虽然德阳所有的贫困户都已经脱贫,但对他们的政策还会继续。
德阳还在建立一个重返贫困的监测和预警系统。目前,该系统正在洛江区颜佳镇进行试点。颜佳镇党委书记陈琪琪介绍,颜佳镇成立了村级监测站,村支部书记担任站长,一秘担任副站长。
“我们已经把村里的‘定向议事代表’发展成了监督员,每个监督员只负责家里附近的几个到十几个村民。因为是乡镇村民,谁有病谁遇到什么困难,都很清楚,可以及时上报。”陈表示,工作人员将根据举报情况进入系统,系统将根据评分标准判断居民的贫困风险。一旦有预警信号,相关部门会提前介入,直到销售号结清。
脱贫不脱政策 衔接乡村振兴
贫困家庭徐守超也有自己的打算。因为画年画的订单波动大,收入不稳定,所以在考虑开网店,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分发给别人。“过去,别人帮助过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低收入人群。”
泾阳区新中镇龙驹村已完成脱贫任务,正在实施一大批村容村貌改造工程、基础设施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