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北生活视角网 >> 社会 >> 文章正文

有没有收到传说中的“低温津贴”?

发布于:2020-12-25 被浏览:3152次

所谓低温津贴,和高温津贴一样,是特殊劳动条件下的津贴,支付给补偿劳动者特殊消费的补贴,属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中新网12月25日电冬至已经过去,很多地方已经开启了几个冷天的寒冬模式。虽然许多人可以享受室内供暖带来的温暖,但环卫工人和快递员等室外工作人员仍然在寒风中坚守岗位。

他们长期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本来应该享受一种叫做“低温津贴”的补贴,但实际上,大多数人不仅没有收到过这种津贴,甚至连听说过都没有。每年冬天,关于低温津贴的讨论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为什么这个津贴会延迟?那些户外工作者什么时候会感受到温暖?

低温津贴是什么?

户外作业人员:不了解,没领过

50多岁的赵广发(化名)是北京西城区的一名环卫工人。他在展览路附近扫了五年的路。

赵广发的一天从早上4点开始。最近北京的天气越来越冷,最低气温已经到了零下,每天出门就能感觉到的温度越来越冷。赵广发说,公司配备了保暖材料,包括棉帽、护膝、手套、穿在里面的羽绒服和穿在外面的大棉袄。即使公司每天不间断地在外面打扫8小时,也不觉得冷。

但是他不知道什么是低温余量。“我没听说过低温补贴,也没收到过,但是我们夏天有高温补贴。”赵广发说。

所谓低温津贴,和高温津贴一样,是特殊劳动条件下的津贴,支付给补偿劳动者特殊消费的补贴,属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快递员郭勇(化名)从未听说过这项补贴,而且与赵广发不同,郭勇几乎没有收到过该公司的保暖材料。在他6年的快递生涯中,前后换了3家公司。只有这款电动车的车把上有把手,还有一条薄薄的毯子挡风。然而,对于每天在户外工作15小时的郭勇来说,这两项并不能发挥多大作用。

“你只能自己多穿点衣服。有时候衣服太厚,活动不方便。”

数据图:内蒙古呼伦贝尔极端寒冷天气。图片由内蒙古气象局提供

根据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低温作业分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场所的平均温度等于或低于5摄氏度。根据工作场所的温度和低温作业的时间率,低温作业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的寒冷强度越大。

经过一轮冷空气袭击后,北方许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徘徊在0左右,内蒙古和黑龙江的气温甚至下降到-20以下。

但即使在这些地方,低温允许量也很少。67岁的康炳怀(化名)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名环卫工人。从事环卫工作4年,每天需要在外工作8小时。但是他只能从单位拿一件御寒的棉袄,在内蒙大风低温面前显得很弱。平时只戴一副棉手套的康炳怀,最近冻裂了手,决定再戴一副手套。

“低温余量?没听说过,不知道,没收到过。”康炳怀说。

数据图:哈尔滨铁路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线路。哈尔滨铁路提供

“传说”中的低温津贴

也是特殊工作环境下的津贴。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高温的允许量却不知道低温的允许量?很大一部分原因与目前低温劳保政策不明确有关。

“低温余量只在《最低工资规定》中提到,没有国家标准。”中国劳动关系研究所社会保障所所长杨思斌曾经说过。

在国家层面上,2004年3月1日生效的《最低工资规定》明确提到了低温环境津贴,即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扣除中班、夜班、高温、低温等特殊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津贴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着眼于地方,可以发现很多地区和城市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时顺带提到了低温津贴,都说“低温津贴不计入工资”。然而,对这种补贴的条件和金额没有详细的规定。如湖北、黑龙江、辽宁等地,都属于上述情况。

2013年10月,位于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发布了高温寒冷天气户外工作高温寒冷岗位津贴发放标准。按照标准,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所有用人单位,在-25以下寒冷天气安排劳动者连续户外工作4小时以上(含4小时),劳动者每月可领取230元的冷岗位津贴。缴费标准从当年10月10日起执行。

然而,许多接受Zhongxin.com采访的环卫工人表示,他们不理解这一津贴,从未收到过。而且内蒙古的低温津贴标准太苛刻,很多户外工作者在-25以下的环境下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

可以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低温余量问题陷入了缺乏标准和监管的困境。

数据地图:12月7日,北京,快递兄弟“全副武装”出门。中国新闻社记者田玉玺照片

低温津贴落地还要多久?

研究表明,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下工作,不仅会导致体温过低甚至冻伤,还会对人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骼和关节造成伤害,甚至造成严重死亡。

2013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物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中的“冻伤”纳入其中。2015年修订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低温”列为职业危害之一。

目前,在很多地区,对低温环境下工人的补偿大多是以发放物资的形式实现的。如北京2016年10月发布的《低温作业和冷水作业职业卫生技术规范》规定,在低温作业人员的工作场所附近设置休息室或取暖室(棚),并定期监测工作场所的环境温度。定期维护低温防护设备设施,为低温作业人员提供含糖饮料、富含营养和高能量的热食等热饮

然而,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告诉Zhongxin.com,没有专门针对低温津贴的指导性文件或政策,只有高温津贴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数据地图:今年11月,吉林遭受了严重的雨雪冰冻,电力工人冒着大雪抢修供电线路。图片由国家电网吉林电力有限公司提供

低温津贴在政策上难以解决,一些地方试图通过其他方面推动津贴的实施。

2017年,经过集体协商,上海环卫行业建立了一线工人低温露天作业津贴制度。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向环卫一线工人发放低温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

此类措施可视为低温余量落地的良好开端。事实上,如何实施低温裕量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几乎每年都在讨论,但没有得出结论。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气温差别很大,各行各业的情况也不一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李守真说,他认为这是中国人民不聊生的原因之一

他认为可以参考《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形式,研究制定国家级低温天气劳动保护专项政策法规,明确低温天气作业范围、适用人群、劳动保护措施、低温津贴和防寒产品发放标准、作息时间标准,加强落实和问责制度。

“低温津贴要就地发放,首先要有法律依据。”杨思斌曾告诉媒体,要设计好低温津贴的基本制度,然后由相关省份细化,制定地方规章制度,指导企业内部工资分配,鼓励企业发放低温津贴。

有了低温津贴制度和明确的发放标准,再加上劳动监察部门的严格执法检查,低温津贴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标签: 低温 津贴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