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的这个景点太委屈了 因为它太有文化了 经常被游客“误解”
这是小玉的旅行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Xi安。
豆瓣评分9.5的央视综艺《国家宝藏》是一档文化探索类节目,自开播以来广受好评。目前第三季已经播出,Xi安碑林博物馆刷了一波存在感,引起了不少讨论。
前两天,小玉趁着这个热度,介绍了另一半容易被游客忽略的Xi安碑林,即Xi安的——孔庙建筑群(本文具体内容可以看我上一篇关于去张文旅游的文章:《国家宝藏》,这个Xi安博物馆失火了。为什么很多游客只参观了一半?),很多朋友也关注。
今天小玉收到消息——。这位读者朋友这样说:“我总觉得碑林中的‘碑’字不对”!
其实碑林中的“碑”字是不是错别字,对于这位朋友来说并不是一个独特的问题。今天我们来深入讨论一下!
在前一篇文章中,张文小玉介绍了Xi安碑林博物馆的总体布局。从“随兴门”到景区,穿过“吉门”,再穿过散落在两侧的几个石亭子,就到了碑林广场。广场正前方面向游客的是一座两层的亭子建筑,里面有著名的《石台孝经》纪念碑,这是第一座欢迎客人的纪念碑。
碑亭牌匾上的“碑林”两个字特别显眼。
第一眼看到“碑林”这个词,大家都会觉得熟悉又陌生。我知道是“碑林”这个词,但总觉得怪怪的。仔细一看,你会发现上面少了一点“平板”二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5A景区真的有“错别字”吗?
关于“碑”字的缺失,众说纷纭。“碑林”二字,出自清代名臣林则徐之手,即“虎门毁鸦片”的林则徐。林则徐为什么写的少?有一个传说,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贬调到新疆伊犁,途经Xi安,“故意”写了“碑”字不见了,象征着他刚丢了黑帽子时的沮丧心情。
其实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样。林则徐写的“碑”字,是唐代大书法家刘公权的手笔。这种写法本来就是古代“碑”字的正确写法。北宋以后,“碑”字逐渐增多,演变成今天的写法。
所以《碑林》中的“碑”字不是错别字,而是古代的规范写法。
碑林博物馆的“纪念碑”一词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好奇和讨论。这座“艺术宝库”收藏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代石碑和最著名的古迹,拥有无数的文化遗产,一个接一个地等待着游客
去探寻。
来西安碑林,第一当然要看各种“国宝级”的古代名碑。
皇帝亲手书写并注释的——《石台孝经》碑、世界最厚的书籍——《开成石经》碑、世界四大名碑之一的《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还有大唐名家虞、欧、褚、颜、柳、旭、素的绝代佳作及宋元名士苏、黄、米、赵的洒脱墨迹等等,随便一个名号都是响当当,随便一个石碑都是国字号。
根据记载,碑林博物馆内馆藏从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四千余件,其时间跨度长达2000多年,不仅数量是全国最多的,其中精品也为国内之最。如果想要一次逛完所有名碑,恐怕难度不小。
来西安碑林,其二还应该看各种珍品石雕、石刻。
西安碑林现有两个石刻艺术馆,分别陈列着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石刻艺术珍品都收藏在这里,例如著名的“昭陵六骏”等,大家千万别错过。
来西安碑林,第三还应该看看古代孔庙建筑群。
西安碑林是一座建在孔庙旧址上的博物馆,保留众多孔庙古建筑,同样值得细细品味。
西安碑林的人文底蕴太深厚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特别“委屈”,还常常会被游客“误解”。
从“碑”字是不是错别字,到网上曾经流传过段子:一些游客抱怨西安碑林没什么可逛的,看的全是石头等等,只能说西安碑林仿佛一部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味。要一日读懂碑林,太难了。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