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北生活视角网 >> 生活 >> 文章正文

瞭望|世界遗产申请成功后 这种传统武术仍然面临发展困难?

发布于:2021-01-13 被浏览:2937次

频繁的混乱暴露了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产业发展的困难:流派复杂、和谐;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缺乏规范化管理,集中管理不清

如果你想让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成为类似印度瑜伽的世界运动,你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实现机构、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高效利用

正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桂月明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中国单独申报的“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审核批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它光彩一时。

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学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监管等因素,近年来关于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的各种闹剧不断上演,使得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在舆论上“污名化”。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建立规范的机制,打破发展的制约,帮助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追寻十二载 彰显国际认同

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文县陈家沟,是以中国传统养生哲学和理念为基础,以积极主动为特征的传统体育运动。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陈、杨、吴、吴、等学派得到了发展。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太极拳开始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时12年。

“由于中国文化遗产众多、竞争激烈、申请数量有限等现实,申请太极拳遗产的差旅费并不短缺。但我们对遗产的申请从未停止。”河南省文县太极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副组长阎双军说。

太极拳的成功运用体现了各方的智慧和力量。2018年,文化旅游部将太极拳列为2019年新一轮应用工作全国唯一项目,以河南为应用领先省份。河南省文化旅游厅牵头组织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编写拍摄申报材料,并于2019年3月31日与各方合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报材料,为太极拳成功申请遗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太极拳的成功应用是太极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河南省文化旅游厅党组书记宋丽萍表示,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太极拳是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到目前为止,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不仅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分享和实践,而且在世界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上亿。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中国传统太极拳已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窗口。

中国传统太极拳练习者英国人尼克泰勒说:“练习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可以使人的身体和心理保持平衡,保持年轻。”

中国传统太极拳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以及在练习过程中所带来的独特文化体验,是最具吸引力的价值河南省文化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松涛说。

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

2020年,自称“中国传统太极拳浑源形意拳之首”的马保国在30秒内被击倒三次,再次引爆舆论,相关恶搞短视频一度充斥网络。

“这些不过是在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的名义下耸人听闻的‘跳跃小丑’。他们没有学会正宗的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太极拳)技巧,但他们却使整个行业陷入了被污名化的困境。”陈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极拳传人陈斌说。

太极拳乱象频出暴露了行业面临的发展之困。

流派纷繁复杂,和而不统。正统太极拳的传承讲究师承,但目前除了陈氏、杨氏、孙氏、吴氏、武氏等七大主要流派外,各种民间自创的小门派数不胜数。“况且七大太极社区的发展不均衡,对内难以一统,对外无法形成合力。”严双军表示,“还有许多人受金庸小说影响,认为太极由武当张三丰所创,这完全是误传。厘清太极拳的源与流,并为公众树立正确的太极观,是当务之急。”

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习练人数过亿,多在大大小小的拳馆学习,相关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资本介入后,靠行业内部道德规约并不现实。“一个毫无基础的人,来陈家沟学了两天拳,就出去开拳馆教徒弟了。”陈斌说,“从习练者到传授者,这种身份转变不需要统一的考核认证,也没有相对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教学标准,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

缺乏规范管理,归口不清。由于太极拳集健康、武术、文化于一身,以及太极拳不断走向海外的现实情况,太极拳的相关活动往往涉及体育、外事、文化和旅游等多个部门。据相关人士反映,目前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职能部门,对太极拳相关事宜进行实质性管理和引领。“现阶段就是,有事了大家聚在一起相互配合一下,没事了一盘散沙各做各的。”陈斌说,仅凭一家一派之力,必然无法制定出符合整体事业发展的短期目标、中期规划和长期愿景,长此以往必然阻碍太极拳的长期有序发展。

前景无限 有待主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的文化与养生功能越来越被大众所重视,产业发展也具有广阔前景。目前,河南温县陈家沟已在“太极+旅游”“太极+文化”“太极+体育”等多个方面探索,取得一定成果。

围绕“太极”这一大IP,太极拳祖祠祖林、太极拳主题博物馆等项目相继落成,太极拳研学、体验、演艺等文旅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陈家沟“王廷杯”太极拳公开赛、太极拳精英大奖赛等一系列体育赛事轮番上演,太极服饰、器械、道具等体育关联产业蓬勃发展,以太极拳文化国际旅游养生基地为代表的综合康养服务体系也在逐步构建。

“太极+”产业前景无限,但仍需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不断传承创新,才能持续拓宽发展空间。相关人士认为,将太极拳打造成与印度瑜伽类似的世界性运动,需政府统筹,实现对机构、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高效运用。

建立高规格的研究机构。组织高水平、专业化的学者,对太极拳的理论体系、武学思想、文化内涵、历史演变、技术要领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述,为太极拳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开设专业化的教学单位。建立专门的太极院校或在现有高校中设置太极专业,选拔聘用太极拳传承人教学传技,变“游击队”为“正规军”,培养出一支能满足习练者需求的高水平教练队伍。

搭建常态化的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由政府主导的太极赛事,除了突出太极拳观赏功能的表演赛外,还可组织体现太极拳格斗功能的比武赛,让真正的“武林高手”有正规渠道交流切磋,而非私下“约架”。

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目前,太极拳没有专属的段位制,只是划入武术大类进行资格认定,对太极拳的师承、技术要领、拳术水平等的划分标准也相对模糊,并未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建议设立一套太极拳专属的评价认定体系,按照“持证准入”原则,对行业进行管理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