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北生活视角网 >> 房产 >> 文章正文

不情愿贷款不是住房贷款集中管理的初衷

发布于:2021-01-27 被浏览:3221次

各位特约评论员谭浩军(财经评论员)

1月25日,有媒体记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贷情况进行了电话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工农四大国有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四大农村商业银行网点。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受额度影响,上海现有银行暂时无法办理抵押贷款,审批流程加长;广州、深圳多家银行表示,额度紧张,放款时间不明;在北京接受采访的两家银行表示,他们没有受到新抵押贷款规定的很大影响。

商业银行不愿意放贷的原因当然是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因为,通知文件对房地产贷款余额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设定了两个上限,对超过上限的机构设定了过渡期,并建立了地区差异调整机制。也就是说,由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上限的影响,银行需要控制个人住房贷款,以满足监管要求。

好的一面是,没有问题。这是银行必须做出的姿态,也是必须做好的工作。从表面上看本质,商业银行并没有真正体现监管当局的要求,没有实现监管当局的初衷。因为监管机构在提出个人房贷余额上限的同时,也明确表示仍需积极支持刚性需求。银行“一刀切”的个人抵押贷款方式不仅没有反映监管部门的要求,反而迫使监管部门以这种方式放松政策,让商业银行继续陶醉于住房相关贷款的发放。

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在思想上、认识上、工作上不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执行监管部门的要求。相反,他们无意识地联手反对住房相关贷款的集中管理,并以不愿放贷的形式向监管部门“逼问”。显然,这是完全错误的,需要严肃调查。

要知道,监管部门推出住房贷款集中管理,并不是要限制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和发放住房贷款,而是要通过住房贷款集中管理,迫使商业银行调整和优化信贷资金结构,使之更加向实体经济倾斜,特别是中小企业,促进实体经济的优质发展。在住房贷款中,也要向急需住房倾斜,以满足对急需住房的需求。

显然,相当多的银行不愿意这样做。他们想做的是把贷款发出去,把利息赚回来。至于信贷资金结构是否合理,他们不想考虑是否只是需要买房。多年来,银行信贷资金结构严重失衡,这是在这样的商业思维和理念下形成的,是真正不负责任的表现。监管部门在提出住房相关贷款集中管理、优化信贷资本结构的要求时,并不适应,也不愿意以“逼宫”的手段迫使监管部门放松甚至取消政策。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事实上,目前商业银行在住房贷款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不仅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问题大,中小银行也有同样的问题。由于近年来对开发商、炒房者和购房者的持续放贷,商业银行的住房相关贷款比例已经超过了可以承受的水平。不仅是开发商的贷款,还有居民的房贷。在住宅抵押贷款中,不仅仅是需要的个人抵押贷款的比例过高,导致个人抵押贷款的偏差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控制bal

事实是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的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之上,也不能玩弄客户。而是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经营理念和思维,更好地为企业和居民服务。目前信贷资金结构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对企业和居民的服务,只是把资金投放到企业和居民身上,离服务还很远。

服务必须建立在公平正义、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银行的利益。监管部门提出的住房相关贷款集中管理,是为了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居民,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而不是让企业和居民整天围着银行转。个人住房贷款方面,要保证刚刚需要买房的人能够顺利获得住房贷款,而不是“一刀两断”,扔掉孩子和水。

对此,笔者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看看哪些商业银行是在“逼宫”监管,是在通过惜贷来抵制政策和约束政策。一经查实,将严惩不贷。

国家商业日报